收藏 中国超过1亿平方米的存量商业,究竟怎么改?
- 发布时间:08-21 08:58
中国商业地产存量到底有多少?
如今,商业地产进入高存量时代已成为行业共识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7年第二季度,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累计超过149211万平方米,其中,住宅房屋竣工面积为99286万平方米,商业及服务用房屋竣工面积为10753万平方米。
由此可见,当下中国有超过1亿平方米的存量商业。这些存量多半是在2011-2015年发展起来的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1-2015年,无论是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还是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金额,数据都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。
5年间,全国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总和达到116217万平方米,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金额总和达到57634亿元人民币。而且,2013、2014两年增长趋势最为明显。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
2012-2013年,全国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了709.94万平方米,投资金额增长了2632.83亿元,同比增长22%。而2013-2014年,销售面积增长了607.71万平方米,投资金额增长了2401.42亿元,同比增长了16.7%。
但这个势头,在2015年之后就趋于平缓了。可见商业地产存量在2015年前后趋于饱和。
中信证券研究院曾在2016年4月发布的《商业地产行业深度报告》中指出,过去十多年来,我国商服用地一直都占房地产用地出让的30%左右。即使考虑开发商有不对外出售的自持物业,这个比例与社会真实需求也是不匹配的。
中信证券研究院认为,商办物业出现明显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。一是绝大多数城市、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,往往喜欢打造样板工程,也就是城市新核心。这些新核心除了住宅区之外,还有摩天大楼和商业中心。当金融业过分聚集在少数核心城市后,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就越来越趋向于通过互联网来满足。
二是住宅用地的供给常常受到政策的限制,但商办用地则基本不受政策限制。尽管住宅用地供应长期不足,但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国家未出台鼓励增加供给的政策。所以,地方政府宁可增加非住宅用地的出让,也不愿背上依靠卖地财政推高房价的坏名声。
因此,高存量时代就此来临。
存量改造的投资的前景如何?
既然存量市场如此之大,那么开发商或者投资者的投资前景如何?又该如何选择项目收购呢?
日前,戴德梁行发布了《城市更新4.0》研究报告。报告指出,对于投资者和开发者来说,租赁表现和投资表现是存量改造的两个核心驱动力。
首先,租赁收益是最首要评估的内容。而衡量这一潜力,最先需要考的是地理因素。例如,它是否具有良好的通达性,它离最近的地铁站有多远,若项目位于商务区那该地区是否活跃,其周边地区的人口结构如何等等。
通过这些早期的调查,投资者和开发商可以从未来租户的角度,更好地了解改造物业的潜在吸引力。对于写字楼物业来说,物业对于租户的吸引力尤为重要。
而要想实现最佳的租赁情况,开发者或投资者要重点关注项目的硬件配备。例如,项目是否用高规格材料、按高标准建造;是否整洁干净;是否绿色环保;是否配备最新的科技技术;底楼是否配置了便利设施;管理是否得当等等。
报告指出,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,拥有这些特征的更新或改造商业项目都将具有更高的出租率。除了租金收入的潜力,资产价值及其增值潜力也是所有投资开发决策的关键。因为,这将决定其投资回报率的优劣。
戴德梁行的报告提到,更新或改造的项目,其实对于投资者和开发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机会。因为这类项目通常以低价出售,投资者或开发商可以节约投资成本。而且从长远来看,这些物业在改造后通常能产生可观的投资收益。
数据来源:戴德梁行
从上图可见,更新或改造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呈现几个阶段。首先一个阶段是投资为正值,而收入为零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资产不断优化后开始吸引租户,所以在第二阶段投资缓慢上涨,收入也开始猛增。到了最后阶段,收入将超过投资,此时利润就开始累计。
不难看出,虽然更新改造项目的周期略长,但后期收益仍旧可观。
能否盘活存量商业的关键是什么?
但影响投资回报率的,除了前期对项目的价值评估外,还有后期运行。因此,项目被收购之后,如何盘活存量商业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
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分析认为,从整个商业地产发展的过程来看,周期过长、财务成本太高已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,项目持有者更看重“土地增值”而非“租金收益”。
所以,很多开发者不是踏踏实实做好运营和服务,而“挂羊头卖狗肉式”地卖完铺子就走人,这直接使得项目处于“休克”状态。加上当下优秀的运营人才非常稀缺,所以存量市场里避免不了会出现“人走茶凉”的局面。
事实上,当下住宅的限购使得商业地产存量市场成为投资热点。
但商场的开发与住宅“拿地、开发、销售、结算交付”的简单模式有很大区别。它除了拿地、开发等环节之外,还涉及规划、定位、招商、运营等复杂的链条。所以,如果企业只有建造和销售经验,很难运营好商场。
投资者不懂运营,运营者又没有足够资金,郭增利认为解决的办法就在于“重塑”,让资金来源社会化,开发主体基金化,公司运营轻资产化,然后实现开发主体和运营主体分离的经营模式。他说,只有改变传统的投资模式,重塑新型投资模式才能是商业地产更健康地发展。
此外,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分析称,商业地产是较早介入资产证券化的物业,所以单纯从这点来看,金融手段有助于盘活各类存量资产的价值。另外商业地产当前面临一个周期性和结构性过剩的问题。
周期性的过剩在于部分购房资源导入到住宅市场,使得潜在的商业地产认购资金减少。而结构性过剩主要是商业项目的更新换代的时间和周期是比较长的。所以从这几个角度看,此类商业地产项目来后续的关键是要突破这两个周期性过剩的障碍,同时结合当前市场的机会,发现足以消耗此类存量物业的潜在消费需求。
事实上,盘活与修复一座旧城,就像拿起手术刀在城市肌体上做手术。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,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。如何盘活存量市场是商业地产商们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文章来源:中国写字楼网